2月28日,旨在倡導綠色出行,守護藍天的“新動能新傳播 新生活——電動出行·守護藍天2016-2017年度峰會”在北京新華社舉行。
中國汽車產業“大而不強”,這似乎已成為一種共識。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副主任胡玉霞認為,在如此現狀下,發展新能源汽車不僅是提升中國車企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其走出去的一條路徑。
北京市環境保護宣傳中心副主任韓兵分享的數據顯示,以北京為例,機動車污染在本地污染來源中占比為三分之一,非采暖季這一數字高達四成以上。因此,綠色出行對于環境保護尤為重要。其中,推廣新能源汽車正是綠色出行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以前我們推廣新能源汽車,七八成(購買)是在政府影響下購買的,一直到如今,二三線城市依然是這種情況。” 對于政府在推廣新能源汽車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北京市新能源汽車發展促進中心主任牛近明首先表示了肯定,但他同時表示,這一現象正在不斷發生改變。
“去年在北京,七成以上的新能源汽車都是私人市場購買的。”在牛近明看來,比例的轉換說明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認可程度正與日俱增,大家也在紛紛用行動表示支持。“今年的新能源汽車牌照指標已經用完了近八成。”
當然,與傳統能源車相比,新能源汽車仍然是一個新生事物,與幾百萬的汽車總保有量相比,新能源汽車的市場份額仍較小,其在推廣過程中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牛近明看到了一個“機會”。
據他介紹,每年約有40萬輛汽車會因為各種原因被淘汰,“如果有相應的政策支持的話,能把這部分(換購)消費者爭取過來,燃油車的總量就會呈現減少趨勢,而新能源的保有量將逐步增加。不過,這還是需要不少時間的。”
經歷了近兩年的發展,北京市充電樁總數已達6萬多個,其中有1萬多個為公共充電樁,發展速度整體而言并不算慢。但是如今,部分純電動出租車在充電時仍需要等待一小時之久,為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副巡視員周宏春呼吁希望通過共享理念來解決充電難的問題,比如說在更多的公共場所提出為電動車充電的服務等。“相信隨著國家對環保投入的不斷加大以及國民環保意識的覺醒,“十三五”節能環保產業的市場需求將進一步得到釋放,新能源汽車產業也將迎來飛速發展契機。”
“補貼的確在退坡,但就算補貼再退坡,還是需要有其他政策跟上,這方面可能更多的要依靠地方政府的支持。”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劉斌呼吁在后補貼時代的當下,各方應積極探索更多新能源汽車推廣方面的產業政策。
電藍,即“電動出行·守護藍天”,是國內首個在政府和社會各界支持下的專注于新能源汽車行業與綠色出行相結合的公益環保項目。在總結了2016年電藍行動經驗的基礎上,2017年將有更貼近實際、更貼近生活、更貼近群眾的方式落實電藍行動,電藍“京津冀綠色出行”、“千家萬戶電藍社區”、“電藍汽車文化節”等系列主題活動也將陸續開展開來。
活動現場,京津冀綠色出行“電”路圖重磅項目也正式啟動,該活動將是一次京津冀城際間真正的綠色出行生態之旅,能全方位展現電動汽車帶來的綠色“新”生活。電藍項目組相關負責人也希望通過其引導和行動,有效推動全民參與“綠色駕駛”,從而真正實現綠色發展、綠色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