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京滬工業失速背后
京滬工業失速背后,工業生產增速負增長已成常態,高技術產業、戰略新興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兩室一廳的房子,每月租金1000元,都掛三周了還是沒租出去。”說這話的時候,小陳很懊惱地掛了打給房產中介的電話。一年前,小陳在北京西南部房山區燕山投資買了套房,北京房價一年來漲了不少,但燕山附近房價不但沒漲,反而一直在跌。
燕山地區位于北京西南部,這里有北京唯一的大型石化企業——燕山石化。最近幾年有關燕山石化搬遷的消息不絕于耳,今年年初由燕山石化投建的河北曹妃甸千萬噸級煉油項目獲得國家發改委的核準批復。
“我當時的決斷是錯誤的,應該買在北京西北邊萬柳、上地一帶。我觀察過了,最近一年北京房價最先企穩反彈的就是那里。”小陳迫切地分享著他的經驗。他說,房價的漲跌與周邊有沒有支柱產業有直接關系。萬柳、上地一帶屬于中關村軟件園區,這里駐扎著百度、新浪、IBM、甲骨文、騰訊等大批國內外互聯網巨頭。
小陳以買房的經驗教訓感受著北京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交替。
官方的數字也在記錄著京滬兩地經濟結構的變化:工業生產增速負增長已成常態,9月兩地工業生產增速跌幅均超過4%,10月雖都回升至1%以上,但仍大大低于同期全國5.6%的平均水平。與此同時,高技術產業、戰略新興產業已經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失速的制造業
“上海制造”曾有一段光輝的歷史。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上海牌手表、永久牌自行車、蝴蝶牌縫紉機代表著上海制造的最高水平,成為當時男女青年結婚的“三大件”。之后,“老三件”被不斷推陳出新的彩電、冰箱、洗衣機、電話、空調、音響、電腦、汽車等“新三件”所取代。但無論怎么變化,人們總能見到“上海制造”,如金星電視、上菱冰箱、申花洗衣機。
今天,這些耳熟能詳的品牌已成為歷史。如今的上海,工業制造領域只剩下了上汽、寶鋼、上海石化三張王牌。
同樣的歷史也發生在北京,牡丹牌電視機、雪花牌冰箱等許多工業品牌早已不見蹤影。
消失的工業品牌背后,是正在失速的工業經濟。
上證報記者梳理統計局數據發現,近兩年來京滬兩地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一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個別月份還出現負增長。
今年以來,負增長的情況更成為常態,北京工業生產增速在7、8、9三個月同比均為負,最大跌幅將近6%;上海則是從6月開始延續了四個月的負增長,10月單月增速轉正,但累計增速仍為負。
京滬工業失速的原因何在?分析人士稱,一方面是,傳統產業加速去產能,另一方面則是新技術產業雖有高速發展但支撐力仍不夠。
“淘汰”和“轉移”是京滬兩地對傳統產業的關鍵詞。近年來,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北京一直在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并轉移部分制造業。
今年北京發布了《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2015年版)》,堅決退出一般性制造業,就地淘汰一批建材、化工等污染較大的行業。而按照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非科技創新型企業將遷到京外,一些制造業的生產加工環節也要搬遷。
今年9月份,上海市經信委披露,上海將加大對迪士尼項目配套服務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工作,對該區域153家機械加工、金屬制品、印刷、橡膠與塑料制品、建材、紡織、化工等行業的高污染、高耗能企業進行調整,要求2016年底前完成全部關停。
“盡管北京工業生產增速出現負增長,但對北京整體經濟發展并不會造成很大影響,因為北京工業占GDP比重只有百分之十幾,經濟增長主要靠服務業。”北京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唐勇對上證報記者說。
早在2006年,北京市服務業占GDP比重就達到了七成以上,2014年這一比重更是將近78%。上海服務業占比略低于北京,但也超過60%,而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則超過70%。
不過,從工業細分數據來看,高技術產業、戰略新興產業成為工業經濟新的增長點。前三季度北京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2.6%,對規模以上工業的貢獻率超過100%。
值得注意的是,唐勇強調,“當戰略新興產業對工業增長貢獻率超過100%,而工業整體增速仍在負增長,也就表明傳統產業衰退后,新興產業還沒完全支撐起工業經濟的發展。”
崛起的新動力
京滬新興產業發展仍有巨大空間,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這一點從京滬兩地“十三五”規劃藍圖中可見端倪。
京滬兩地均將未來經濟增長的新動力瞄定在科技創新。早在今年兩市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均明確要打造科創中心,日前出臺的“十三五”規劃建議中,兩市也突出強調了科技創新。
北京“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出的目標就是形成“高精尖”經濟結構,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針對產業發展,北京提出,支持節能環保、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智能制造、高端裝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發展,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后北京重大項目都要經過“高精尖”標準篩選,尤其是產業項目要符合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的發展要求。
上海“十三五”時期產業發展思路更是突出科技創新。上海經信委負責人在接受上證報記者采訪時就透露了上海制造業的發展路線圖:到2020年,制造業全產業鏈聯動發展格局基本形成,高端制造與生產性服務業能級明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明顯增強,制造業對資源環境的友好程度不斷增強,“四新”經濟實踐區取得重要成果,力爭使上海成為具有“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市場占有率、高全要素生產率”的全球高端智造中心之一。
到2025年,制造業整體競爭力明顯增強,形成若干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在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力爭使上海制造業綜合競爭力邁入世界制造業先進水平行列。
【相關新聞】
10月規模工業利潤同比降4.6% 降幅擴大
1-10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8666億元,同比下降2%,降幅比1-9月份擴大0.3個百分點。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595.2億元,同比下降4.6%,降幅比9月份擴大4.5個百分點。
工業企業去庫存緩慢 利潤好轉尚待時日
受收入下降及成本上升雙重擠壓,10月工業企業利潤增速繼續下滑。分析人士稱,去庫存壓力下,短期內企業利潤難有好轉。國家統計局昨日發布數據顯示,1-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2%,降幅比1-9月份擴大0.3個百分點。其中,10月份利潤下降4.6%,降幅比9月份擴大4.5個百分點。
10月工業利潤下滑 經濟或進入"無盈利復蘇"階段
最新數據顯示,工業企業利潤仍在持續下滑,10月份無論是累計增速,還是單月增速,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均為負增長。分析人士稱,企業仍面臨去庫存壓力,未來經濟或進入“無盈利復蘇”階段。